众人拾柴火焰高

众人拾柴火焰高

最近连续发表了一系列中美撞机的文章和三年困难的文章,引起了一系列出乎意料的反响,非常高兴,感谢大家的关注和反馈。有些看官建议我不要老写历史,应多写些现实;有些看官建议我多写些“正能量”的文章;有些看官认为,美国也存在白人警察枪杀黑人事件,存在人权问题,应多写些揭露美国人权问题的文章;还有看官建议我多写揭露美国腐朽没落的一面的文章,让他看着“心里痛快”。谢谢大家的要求和建议,我愿意做一些尝试,但我能力有限,知识贫乏,不懂的东西太多,所谓熟悉的东西,也只是凤毛麟角而已。大家提的要求我恐怕有些力不能及。我诚恳地请求这些看官们自己动手,做一些社会调查,写出一些高水平的文章来。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一起动笔写文章,才能使我们的网页更加繁荣昌盛。

另外,有看官认为我写的文章让人读后不愉快,希望我写些令人愉快的文章来。对此我只能表示歉意。让人不愉快,绝非我的本意,但我实在无法让不同的人有相同的愉快。还是烦请提此要求者自己动笔写出令人愉快的文章来吧,谢谢。

再有,一些看官表示,希望能有文章将我批判个“体无完肤”,其实这大可不必。我写文章总是竭力学习历史学者,只说事实、不加评论、客观公正、立场中立,无意表现个人的观点。但几位看官们看完文章之后,仍然认为我有意在宣扬什么,这使我感到十分遗憾。我不能说这些看官不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只能说明我自己是一位不够合格的历史研究爱好者。如果这些看官真的想批判我,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动手,做你们自己的历史学研究,写出你们自己的文章。声明一点,如果一定要说我的文章中有立场的话,我只承认:我站在法律的立场上。

还有看官对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问题感兴趣,认为美国为了自己的国家安全而违反了国际公法。这是个国内外未曾见过的新颖的观点。我非常希望这位看官能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动手写出一篇好的文章,解答大家的困惑。

有看官对美国的人权问题感兴趣,我很希望那位看官能自己发表一篇,标题不妨叫做《美国人权问题现状》的好文章,并祝愿文章不同凡响,大获成功。

期待着众看官们的大作,如果有一天上述大作都被发表在群页上,那就是我期望的“众人拾柴火焰高”,而且我会很自豪地说,那是我“抛砖引玉”的成功。
(张又普初稿于2015年1月3日)

本文附有1份插图,还有简体字和正体字两种版本,如果想要图文并茂的pdf版,请电邮”wahaha_us@yahoo.com”。

读者反馈:
你又不是钞票,不需要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坚持写真实的故事,谢谢你辛勤笔耕,如果有人不舒服不满意,如果他们认为他们知道的更多,请他们动动手写他们自己的故事。

资料链接:
古巴导弹危机:https://baike.baidu.com/item/古巴导弹危机/636738?fr=aladdin

发表在 未分类 | 留下评论

海外华人Y同学

海外华人Y同学

前不久,本人发表了《三年困难》一文,其中转述了三种不同的观点:(1)这是一场100%的人祸;(2)这是一场100%的天灾;(3)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当时就有看官询问,这三种观点来自何方,特别是观点(2)。

我在海外生活多年,认识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海外华人,我周围的华人社会好像是一个缩小版的中国。假定每个人只有能力与100个人交往,如果在国内,这100个人可能只属于两三个层次,但在海外,就可能会属于20个不同的层次,使我们眼界大开。

有几位海外华人非常批毛,有一份他们自己的杂志,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上述(1)就是其中的一种观点。还有几位海外华人非常拥毛,也有一份他们自己的杂志,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上述(2)就是其中的一种观点。至于观点(3),则是国内多见的观点,在上述两派人马的杂志中也都有所报道。

本文想特别强调的人物是Y先生,他是我的一位好朋友。Y先生是一位坚定不移的拥毛人士,他出身于北京高干家庭,从小生长在北京高干大院中,是一位人见人爱的人际关系很好的人。他的父亲是国务院某部的前副部长,来美探亲时曾多次与我共进晚餐,是我亲身接触过的级别最高的共产党干部。共产党内的竞争总是很激烈的,从而产生了一套相应的干部选拔制度,有能力提升上去的人都是人精、人才,极善交往。Y先生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耳濡目染,先天优越条件造就了他的领导才华,在团队中自然得到了领袖地位,受到众人的拥戴。

Y先生曾多次对我们说,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从来不曾饿死过一个人,那些所谓饿死三千万人的说法全都是国内外反动派编造的谎言。他本人、他的父母家人和他所有的同伴们,50多年来从来没有见过一个饿死的人。是的,他们从小到大全都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吃得饱穿得暖,可以上最好的学校,不用上山下乡,没有吃过苦,优先参军、上学、出国,任何好事,他们都是全中国第一批。有了毛主席“打江山”的功劳,才有他们“坐天下”的享受,因而他们永远感谢和热爱毛主席。他们还认为,今日中国存在的贪腐现象,都是违反了毛主席的意愿,搞什么改革开放所造成的恶果。

我生长在平民家庭,在国内时很少接触高干子弟,出国后才发现身居国外的高干子弟遍地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都自认为自己是救国救民的精英,但由于某些观点不一致,分成了许多派别。上述观点(1)和(2)全都来自于不同的高干子弟团队。以前介绍过的我的邻居王同学和我的朋友Y同学,都是高干子弟,却是两个不同派别的首脑级人物,在我家聚会时,他们两人之间常常发生争论,然而个个都是举止高雅,谈吐不凡,令人钦佩。他们之间的争论使我大开眼界,知识暴增,的确,这些高干子弟看起来就是与众不同,有很多优点值得点赞。除知识广博之外,他们的争论还表现出美国的言论自由的两大内容:(1)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愿意用我的生命去维护你的发言权。(2)不要随便说别人不对,不要轻易批判别人,而是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谁对谁不对,大众心中自有公论。
(张又普初稿于2014年12月20日)

本文附有简体字和正体字两种版本,如果想要pdf版,请电邮”wahaha_us@yahoo.com”。

网友反馈:
反馈1:一个都没饿死?真是被大院洗脑了,胡扯。
反馈2:这个Y先生绝对没脑子,文革结束时中共中央自己都承认三年饿死了三千万人,他还在那说一个人都没有饿死。我是河北人,饿死的人数相对少一些,但我姥爷就是62年饿死了。
反馈3:死三千万,这个数字值得质疑。
反馈4:那三年中,在四川农村的大舅家,6人死了4个,夫妻俩加上两个女儿

来自《三年困难》一文的网友反馈:
《墓碑——一九五八—一九六二年中国大饥荒纪实》,历史著作,新华社退休高级记者杨继绳著,内容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年大饥荒,2008年12月由香港天地图书出版,此后多次再版,持续热销。自由亚洲电台称为“最畅销的中国禁书”。2012年英、法、德、日文译本发行。杨继绳因《墓碑》而获得多项荣誉和称赞。杨继绳在书中得出的结论是,从1958年到1962年,共有3600万中国人死于饥荒,还有4000万人应出生而没有出生,这意味着“大饥荒使中国人口损失大约7600万”。

发表在 未分类 | 留下评论

三年困难

三年困难

1959年至1961年三年期间,中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史称为三年困难时期。为什么会有这悲催的三年?有三种观点。

一是认为,1958年毛泽东发动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运动,不懂经济还瞎胡闹,人为地制造了一场大灾难,使全国饿死了大约三千万人。这不是天灾,而是一场人祸,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灾难,毛泽东必须为这场灾难承担责任。

二是认为,那三年期间发生了罕见的天灾,全国范围连续三年农业欠收,再加上苏联趁机逼债,强迫中国归还朝鲜战争期间欠下的军费,导致中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不过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不但没有饿死人,反而获得了经济腾飞。那三年困难是由天灾导致,毛主席的领导是完全正确的。

三是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都有些偏激和夸张,那三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仅仅饿死了一两千万人。

我想,各方都能接受的部分说法是:那三年期间中国出现了一定的经济问题,是一个值得历史学家们研究的历史事件。

那么上述三种观点到底哪种观点符合历史事实呢?历史学家们提出了两个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讨事情的真相。由于中国太大,仅以中部五省(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做研究即已足够了。

首先应该针对中部五省的众多的气象台,调查一下1950年至1970年间的气象水文资料。气象资料都是历史记录,真实可靠。使用大型计算机把这些资料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那三年期间是不是真的发生了自然灾害。

然后,再对那五省调查一下1950年至1970年的人口统计。把这些资料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正常年景的人口增长率,和那三年期间的实际人口数字,正常人口增长的数字和实际人口之差就是非正常死亡人数。这样就可以科学地估算出全国非正常死亡人口总和。

本世纪初,有一批海内外学者联合起来从事这一历史学的社会调查。不幸的是,刚刚开工就遭到了镇压,国内学者被逮捕法办,海外学者被驱逐出境,罪名是:“盗窃国家机密罪”。

我们至今并没有科学合理确凿的证据去论证上述三种观点哪种为真,只能想象一下了。如果观点二是正确的,那么似乎应该积极主动地公布所有历史上的气象水文资料和人口统计资料,欢迎全世界的气象学家和历史学家前来调查分析,列位看官以为如何?
(张又普初稿于2014年12月6日)

本文附有5份插图,还有简体字和正体字两种版本,如果想要图文并茂的pdf版,请电邮”wahaha_us@yahoo.com”。

发表在 未分类 | 留下评论

中共一大旧址

中共一大旧址

2009年我回国探亲路过上海,小住数日,其间曾与友人一起参观访问了中共一大旧址,那里现在是个历史博物馆。我参观一大博物馆时,有两件小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13尊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雕像。在当年开会的地点,摆了一张当年的桌子,13名一大代表围成一圈开会。在会议主席的位置上,毛泽东毅然站立,器宇轩昂,神采奕奕,精神焕发,挥舞右手,为中国人民指引航程。董必武、李达等人坐在两边,用崇敬的眼光仰望着伟大领袖。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等人则龟缩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用阴险龌龊的眼光仰望着正在主持会议的伟大领袖。

二是有一位年轻、漂亮、庄重的女解说员为大家讲解,普通话极为标准,吐字清晰,业务熟练,绝对够得上电视台主持人的水平。我们二十余人自然而然地围在她的身旁,认真听讲。讲到某处时,有一位中年香港来宾突然打断她的讲解,声称这段讲解不符合历史事实,应该是……。这时,女解说员非常沉着冷静地答曰:讲解结束之后会给大家20分钟的解答时间,那时请大家自由发问,并保证可以得到回答,现在请暂时不要打断讲解,不要影响大家的听讲,谢谢大家的合作。此语一出,封住了香港人的嘴,大家得以安静地一直听到讲解结束。

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一直等到最后,希望能听一听香港人与美女解说员之间的舌战。讲解终于顺利结束,没想到女解说员立刻扬长而去,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事先说好的20分钟发问时间,连半秒钟都没有,留下香港人半天都没有回过神来,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被人耍骗了。此举引起香港人的愤怒,他开始一个人向大家讲解,指出一大博物馆有很多谎言与虚假,例如某某事件,….,说得有鼻子、有眼睛、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显然是一位对中共党史极有研究的人。不过他的普通话实在让人难以赞美,浓重的香港口音听得人耳朵累,不知不觉中围在他身边的人所剩无几,他只好悻悻地离去。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是张国焘、陈公博和陈独秀,陈独秀是精神领袖,并没有做任何具体组织工作。是张国焘与中国各地的第一批57名党员联系,选拔代表,安排旅行食宿,选定会址,决定会议议程,主持会议,起草中共党纲,组织管理方法,以及未来的前进方向。同时他还选定多才多艺的陈公博担任会议记录和秘书,两人共同起草了中共一大四份决议文件草案,交大会讨论通过后,由陈公博一式二份,分别保存在中共中央和陈公博自己手中。那时的中共中央,实际上就是陈独秀和张国焘两人。周恩来后来曾多次对张国焘说,这个党是你创立的,你不能走。张国焘则说他非常热爱中共,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他的亲生儿子。

在中共一大上,13位代表唇枪舌剑、争吵激烈,使陈公博大失所望,会议一结束,他就不再和这些人来往,一人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数年后写出了一篇名为《论共产主义思潮对远东地区的影响》的学术论文,详细讲述了中共的成立过程,并将中共一大的四份决议文件作为了自己论文的附件。张国焘写的《我的回忆》和陈公博的学术论文是研究中共建党史的两份重要的历史文献。
(张又普初稿于2014年12月1日)

本文附有1份插图,还有简体字和正体字两种版本,如果想要图文并茂的pdf版,请电邮”wahaha_us@yahoo.com”。

网友反馈:
中共创始人是陈独秀,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陈公博是他们的弟子门生,建党过程中替他们跑腿办事,如果一大时跑腿做会务的人是建党创始人,那么李达为一大会务做的事也不少,也能算是创始人了。一大时陈独秀忙于参与孙中山的国民革命,为中共的存在寻求政治目标,李大钊联络共产国际寻求组织支持,张申府在欧洲传道建党,这些都是比一大会务更重要的建党具体工作。

资料链接:
中共一大旧址: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1015290
董必武:https://baike.baidu.com/item/董必武
李达:https://baike.baidu.com/item/李达/16569460
张国焘:https://baike.baidu.com/item/张国焘
陈公博:https://baike.baidu.com/item/陈公博
周佛海:https://baike.so.com/doc/5401047-5638652.html
陈独秀:https://baike.baidu.com/item/陈独秀
哥伦比亚大学:https://baike.baidu.com/item/哥伦比亚大学/513683
我的回忆:https://baike.baidu.com/item/我的回忆/1232838
周恩来:https://baike.baidu.com/item/周恩来/114814?fr=aladdin
香港:https://baike.baidu.com/item/香港/128775?fr=aladdin

发表在 未分类 | 留下评论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1982年10月6日我到达日本,开始接受日本的计算机科学教育。那时我才听说,日本政府从1980年开始,投资数十亿美元,开创了一个名为西格玛的国家研究工程,计划花费十年的时间,研制第五代计算机,再具体一点,就是要研制人工智能计算机。在那个时代,没有Windows,没有Internet,我上大学期间用的计算机都是用穿孔纸带,在当时的日本,差一点的计算机使用穿孔纸卡,好一点的则使用键盘荧光屏的终端设备,同一台大型计算机的不同终端之间可以敲键通信。当时西格玛工程的研究目标是,把两台终端放在两间房子里,互相敲键通信,一定时间之后,无法判断对方是人还是计算机。这项工程是当时日本最大的计算机工程,号称世界最前沿。初到日本的我非常想往能加入这项工程,遗憾的是,我的硕士导师和博士导师都不是搞人工智能的,与西格玛工程没有任何关系。

我这个人是个书呆子,读博期间每日苦读,埋头写论文,从不与人交往,除了指导教授之外,其他人大都不认识。1988年3月我博士毕业,来到横滨的一家计算机公司,这才有机会接触了一些公司界的计算机高手。

1989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认识了一位名叫野木的教授,并与他长聊了两个小时,给我留下了终生不忘的印象。野木教授是西格玛工程的十位主持人之一,1970年代末期,是他们几个人商量好了之后联名向文部省申请巨额研究经费,开创了西格玛国家研究工程。到1989年,该工程接近尾声,已经快要结束了。我们俩人在一起聊天,当然要大谈西格玛工程和人工智能的话题。然而使我感到非常意外的是,作为项目的主持人之一,他竟然说西格玛工程是一项愚蠢的工程,不会成功。下面是他说的话的概要。

从1946年开始,计算机科学迅猛发展,其速度简直可以用指数般的爆发来形容,以至于大家对未来的发展速度均报以极大的乐观。到1970年代时,人工智能已经有了长足进步,计算机下国际象棋已经到达了世界一流水平。在这一派大好形势下,大家对人工智能的复杂性和困难性普遍认识不足,都觉得聚日本全国之力苦干十年,应该差不多可以造出一台等同或超过人类智慧的计算机来。

然而正式开工之后,才发现是越干越复杂,越干越困惑。经长期苦心钻研之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存在着一条以往不知道的自然规律:“有限复杂结构的物质不可能理解比自己更复杂的物质结构”。野木教授的这句话的日语原文非常难懂,我的日语汉语水平都不高,上面的翻译未必精确。那么应该怎样翻译野木教授说的这条自然规律呢?二十多年来,我都没有想出一个准确对应的一些汉语词汇来,只好将大意解释一下:人类的大脑是有限大,里面的脑细胞的数量是有穷的,相互之间的复杂构造也是有限的。使用这种有限复杂的大脑,不可能理解和自己同等复杂或比自己更加复杂的事物。换句话说,人类永远都造不出比人类更聪明的机器来,就好象人类永远都造不出永动机一样,因为能量守恒是自然规律。

人类发现自然规律都是逐渐的,开始时都是猜想,慢慢地才确认为是自然规律。想当年有很多欧洲科学家和工程师曾经为永动机的发明呕心沥血,今日则有大批日本专家为人工智能计算机苦干十年。永动机虽然没有发明出来,不过极大地促进了应用物理学的发展。日本的人工智能计算机虽然没有造出来,但却使日本的人工智能科学一直位于世界前沿,今日具有一定简单智力的机器人大都最先是日本人造的。

其实有一个推理方法可以验证这条自然规律:假定人类的智力水平值是1,假如我们能造出一台机器,比人类稍微聪明一点点,比如说是1.001,这是第一代机器。让第一代机器去设计智慧机器,其智力水平值就能达到1.001的二次方,取名为第二代机器,以此类推,第n代机器的智力水平值就是1.001的n次方。众所周知,指数级数的增长速度是吓人的,当n连续增大的时候,这个智力水平值就会趋近于无穷大,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连银河系都是有穷的。

本文向大家介绍了一个令人沮丧的物理学公理(虽然它可能尚未成熟):人类永远都造不出比自己更聪明的机器。象《终结者》那种电影里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永远都不会出现。
(张又普初稿于2014年11月8日)

本文附有2份插图,还有简体字和正体字两种版本,如果想要图文并茂的pdf版,请电邮”wahaha_us@yahoo.com”。

读者反馈(2021年10月5日):
這個推理的錯誤是顯而易見的。

按這個推理方式,還可以得出「生物智能是永遠不可能進化出來」的結論:【假定最初有神經元的動物智力水平為1,假定它能進化出另一種動物,比最初的神經元動物稍微聰明一點點,比如說是1.001,這是第一代智力動物。讓第一代智力動物繼續進化,當智力水平達到1.001二次方式的動物時,取名為第二代智力動物,以此類推,第n代智力動物的智力水平就是1.001的n次方。眾所周知,指數級數的增長速度是嚇人的,當n連續增大的時候,這個智力水平值就會趨近於無窮大,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連銀河系都是有窮的】。

可惜,這個推理的錯誤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毫無根據地規定了智力進化(不論是智慧機器的進化,或者智力動物的進化)曲線一定是個發散級數(或函數),甚至更具體到一定得是指數級數(或函數),完全忽視了是個收斂級數(或函數)的可能性,即隨著n的無限增長而收斂在一個極限值的可能性。

此外,從現實而言,人的大腦除了結構之外,還受限於沒有擴展性的神經元數目,以及沒有提升性的神經元信息傳遞速度,而人類製造人工智能時首先就能大大突破這兩個限制,再加上人工智能的自我學習技術(machine learning),因此所謂「第一代智慧機器」的智力水平「第一代智慧機器」僅僅通過儲存量和運算速度的提升就可以比人類生物智力有一個大大的飛躍,億萬倍地大於1.001。例如Deep Blue擊敗國際象棋冠軍,AlphaGo擊敗國籍圍棋冠軍,就已經預示著人工智能將大大超越人類智力。

而待到所謂「第n代智慧機器」時,神經元數目的擴張速率和信息傳遞速度的提升速率可能就不再有那麼大的空間了,人工智能提升的收斂性就可能會開始顯現了。

资料链接:
西格玛工程:https://baike.baidu.com/item/日本第五代计算机工程/22895876?fr=aladdin
Windows:https://baike.baidu.com/item/Windows操作系统/852149?fromtitle=WINDOWS&fromid=165458&fr=aladdin
Internet:https://baike.baidu.com/item/Internet/272794
人工智能:https://baike.baidu.com/item/人工智能/9180?fr=aladdin
永动机:https://baike.baidu.com/item/永动机/366300?fr=aladdin
能量守恒:https://baike.baidu.com/item/能量守恒定律/339215?fr=aladdin
终结者:https://baike.baidu.com/item/终结者/5547247?fr=aladdin

发表在 未分类 | 留下评论

海外华人Zh同学

海外华人Zh同学

我在海外生活多年,认识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海外华人,我周围的华人社会好像是一个缩小版的中国,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位Zh同学。当然,我说的故事都是真实的,但他们的名字都是虚构的,而且都是由若干个类似的人物合在一起的虚构人物,说的是社会现象,我在讲述中也略微有点艺术加工,敬请列位看官不要对号入座。

第一节:二十世纪

Zh同学和我一样,是77级学生,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年龄较小,高中一毕业直接考上大学,从未下过乡。上大学期间成功地入了党,大学毕业时考取了出国留学生,是他们学校那一年唯一一名考取了留学生的毕业生,并且是用日本语考上的。那一年用日本语考上留学生的人,全中国还不到四十人,都被安排在大连外语学院参加出国培训,Zh同学和我同班,共同生活学习了半年。1982年10月6日,我们148名留日学生一起乘坐一架包机同赴日本,Zh同学在大阪下机,去京都大学学习,我在东京下机,去电气通信大学和筑波大学学习。两地相距较远,就慢慢地少了联系。

在大连外院集训期间,教育部外事组的王老师曾对大家说,党员同学出国后不要泄露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以免遭到不必要的政治麻烦。此语曾引起包括Zh同学在内的众多的党员们的不满。

五年半后的1988年3月,我们博士毕业,大使馆要求我们必须按时回国,那时我们大家才发现,几乎所有的留学生都不愿意回国,就连那些平时积极向大使馆汇报同学动态的人,关键时刻都放弃了中国共产党的党籍,加入了日本国籍。这时,只有Zh同学例外,他在留学生内部提出了一系列慷慨激昂的爱国口号,声言誓要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然后,他按时回国,又连连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闪光语言,自称自己是一个储电池,在日本时是充电期,现在回国了,要进入放电期,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放电、发光、发热。为此,他被教育部和驻日大使馆评选为当年的模范共产党员和优秀留学生。

博士毕业后,我漂泊四方,为全家人的生存而挣扎,不知不觉中大家相互间都失去了联系。不过地球真小,十几年后的本世纪初,一个偶然的因素,我很意外地又和Zh同学恢复了联系,并在美国见了面。十几年不见格外亲切,双方自然都讲述了各自十几年来的奋斗途径。欲知Zh同学的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张又普初稿于2014年10月18日)

资料链接:
大连外语学院:http://www.dlufl.edu.cn/
京都大学:https://baike.baidu.com/item/京都大学/2566604?fr=aladdin
电气通信大学:https://baike.baidu.com/item/电气通信大学/3366403?fr=aladdin
筑波大学:https://baike.baidu.com/item/筑波大学/1994417?fr=aladdin

第二节:二十一世纪

博士毕业回国后,Zh同学头上充满了光环,《人民日报》海外版连连发表他的闪光语言,教育部把他评为模范共产党员,优秀留学生代表,并把他分到北京某大学任教授,指导博士学生。京都大学是日本水平最高的大学,至今(本文初稿于2014年10月)已有7人荣获诺贝尔奖金。1988年3月的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在那个时代还是很有价值的。少年得志,春风得意,刚满30岁的Zh同学初次参加工作,第一次走入社会,当然无法避免青年人特有的一些不成熟。闪烁的光环是短暂的,现实生活往往与理想状态不太一样。Zh同学的出现对于众多的同事们有一定的学位压力,甚至对系主任教授的地位都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于是关于他的流言蜚语便“狼烟四起”,好听的谣言是,说他在日本混不下去,被迫回国,不然别人怎么都没有回国,就他一个人特殊。那些难听的谣言我就不重复了。谣言都是在背后的议论,一般不会当面侮辱。但还有许多当面的“关怀”让人难以忍受:

“Zh老师,日本的科学技术那么发达,你在日本干得那么好,干嘛还要回国呢?”

这样的关怀不仅来自于家人,更还来自于同学、朋友、上级、同事,甚至包括受他指导的博士学生。这种关怀,有人是真心实意,有人是嫉妒,有人是别有用心,弄得Zh同学终日如芒在背。回国后两年左右,Zh同学又重新返回日本,给他的前博士导师当博士后。日本不容易办理移民,Zh同学又联系了一所加拿大的大学,去当了一年的博士后,然后慢慢稳定下来。数年后,在美国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举家移民美国,重新和我恢复了联系,并与我在美国再次相遇。

十几年不见,社会的磨练使大家都成熟多了,脸上多了许多沧桑,头上多了许多白发,青年时代的浮躁渐渐远去,现实生活的压力加深了我们之间的理解和友谊。最后,Zh同学对我说了一句话,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張さん,不是我不热爱祖国,而是祖国根本不需要我这种多余的人物”。

Zh同学是一位在中国留学生历史上写下了一小段文章的人,关于1988年4月至6月期间,他多次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的那些关于储电池的闪光语言,包括他本人的真名实姓,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记录。
(张又普初稿于2014年10月18日)

第三节:我和Zh同学的口角

1982年3月到9月,我在大连外语学院参加了为期半年的出国留学人员培训班,学习日语、英语和出国常识,并办理所有出国手续。在那段时间里,我和Zh同学同班。虽然互为友好的同学,但由于我的不谙世事,我们两人之间曾经发生过一件小小的口角。

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福克兰群岛的主权而爆发了一場局部战争。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多数国家支持英国,阿根廷多年的盟友巴西等南美诸国则持中立立场,全世界只有中国等一两个国家旗帜鲜明地支持阿根廷。身为党员的Zh同学当然坚决支持中国政府的决定,坚决支持阿根廷。有一次,正当他大义凛然、慷慨陈词之时,我凑上去问了他几个问题:

张:“你知不知道福克兰群岛的地理位置?”
Zh:“不知道“。”
张:“那么,你知不知道阿根廷在哪里?”
Zh:“不太清楚,好像是在美洲的什么地方?”
张:“你知不知道福克兰群岛的面积,人口,人口结构,被现代人发现的历史经过?”
Zh:“不知道。”
张:“去年,福克兰群岛的居民们曾经为国家主权问题举行过一次公民投票,你知不知道这次投票的起因、过程及其结果?”
Zh:“不知道,没听说过。”
张:“你知不知道英国和阿根廷为什么对福克兰群岛的主权发生争议?为什么大打出手?
Zh:“不知道。”
张:“你知不知道此场战争谁是侵略者,是谁首先开的第一枪?”
Zh:“不太清楚,应该是英国侵略吧,不然我国政府为什么要支持阿根廷?”
张:“不清楚不知道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只有在弄清楚事情的原委之后才可以投赞成票或反对票。你并不清楚事情真相,为什么要支持阿根廷呢?”
Zh:“我国政府支持阿根廷,身为共产党员的我当然要坚决响应。”
张:“人和录音机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独立思维的能力,你可以听取任何人说的话,但不应放弃个人的判断能力,要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
Zh:“你这个人真反动,竟然怀疑政府!”

现在回想起来,此次口角是我不对。Zh同学有权利选择他个人的立场,他有权利独立思考问题,也有权利不思考问题。是我主动挑起争端,侵犯了他的自尊,特别是使用录音机这个词形容他,更是对他的不尊重,为此我感到后悔,希望Zh同学能知道我心里的歉意。不过这件事情太小,在我们时隔十几年再次相见时,双方都没有重提旧事,只是更多地加强了相互间的友谊。

后记:英阿战争,英国获胜。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获得了英国空前的支持,而阿根廷人民则谴责当时的军政府擅自挑起侵略战争,导致军政府被迫下台。后来的民选政府将三位挑起战争的军事头目给以法律制裁,阿根廷由此走向民主。
(张又普初稿于2014年11月1日)

本文附有4份插图,还有简体字和正体字两种版本,如果想要图文并茂的pdf版,请电邮”wahaha_us@yahoo.com”。

资料链接:
福克兰群岛:https://baike.baidu.com/item/马尔维纳斯群岛/655936?fromtitle=福克兰群岛&fromid=698873
撒切尔夫人:https://baike.baidu.com/item/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2600274?fromtitle=撒切尔夫人&fromid=856697&fr=aladdin

发表在 未分类 | 留下评论

美国《纽约时报》

美国《纽约时报》

2012年10月25日,美国《纽约时报》以很大的篇幅发表了该报驻上海首席记者张大卫(David Barboza)调查整理的关于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家族在20年时间里积累了27亿美元 (约合170亿元人民币) 巨额财富的事件。

从2009年开始,张大卫就逐渐收集了许多相关资料,期间曾多次将他收集到的资料发给温家宝家人,请他们核实其内容是否属实,并指出,若有不妥之处,请温总理出示否定的证据,然而他遭到的回答是:指控他盗窃中国国家机密。2012年10月中旬,美国《纽约时报》将文章全文发给温家宝,并通知说,他们将于25日全文刊登,预先请温本人核实一下内容,若有不符合事实的地方,请出示证据。不过得到的回答仍然是抗议《纽约时报》盗窃中国国家机密。同时,中国驻美大使张业遂则竭尽全力,试图阻止《纽约时报》发出这篇报道。他打算支付给《纽约时报》一大笔钱,购买该文的版权。不过,这一提案遭到了《纽约时报》的断然拒绝。

2012年10月25日,《纽约时报》按照预先的通知,全文刊登了张大卫的文章。温家宝总理很快就通过律师在美国发表声明,指控《纽约时报》造谣污蔑,声称他要向美国法院起诉《纽约时报》。得到的回答是:随时恭候。如今很多年都过去了,至今仍然没有任何声响,从来没有任何人起诉过这篇文章,也从来没有任何人出示证据说这篇文章有任何微小的不符合事实的地方。2013年4月15日,这篇深入揭露温家宝家族敛财的深入报道获得了2013年度普利策新闻奖的国际报道奖。普利策新闻奖类似于电影界的奥斯卡金像奖和科学界的诺贝尔奖,是全世界新闻报道界的最高荣誉。

2012年10月25日以后,美国《纽约时报》的网站因为被视为盗窃中国国家机密,而在中国遭到封锁,所有相关报道都在中国遭到了查禁。《纽约时报》驻中国记者则遭到不延长签证为理由的驱逐出境。

顺便说一下,2013年11月13日,美国报纸指出,温家宝的女儿温如春,化名张莉莉,在纽约开了一家小小的投资顾问公司,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大通 (JP Morgan Chase) 自2006至2008年間共给她支付了180万美元顾问费,以换取中国市场利益。此举违反了美国的“海外反腐败法”,遭到美国政府调查。
(张又普初稿于2014年10月11日)

本文附有1份插图,还有简体字和正体字两种版本,如果想要图文并茂的pdf版,请电邮”wahaha_us@yahoo.com”。

下面的链接是《纽约时报》的英语原文:http://www.nytimes.com/2012/10/26/business/global/family-of-wen-jiabao-holds-a-hidden-fortune-in-china.html
资料链接:
纽约时报:https://baike.baidu.com/item/纽约时报/1049617?fr=aladdin
温家宝:https://baike.baidu.com/item/温家宝/115402?fr=aladdin
张业遂:https://baike.baidu.com/item/张业遂/9728555?fr=aladdin
普利策新闻奖:https://baike.baidu.com/item/普利策奖
奥斯卡金像奖:https://baike.baidu.com/item/奥斯卡金像奖
诺贝尔奖:https://baike.baidu.com/item/诺贝尔奖/187878

发表在 未分类 | 留下评论

两个案件

两个案件

案件一:2006年,一位老人在南京的大街上摔倒并受伤,这时一位名叫彭宇的年轻人冲上前去将她送到医院,并给予200元作为帮助。老人出院后向南京地方法院指控是彭宇将其撞倒,但彭宇自称自己仅仅是一名见义勇为的过路人。此案没有录像,双方均没有证据。法庭最终判决:彭宇应为老人支付4万元补偿费用。法官认为,彭宇给老人的钱就是其将人撞倒的证据,法官最著名的一句问话是: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送她去医院?

案件二: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出现一个案件:一名女子在半夜不慎掉下露台受重伤,一男子路过时候发现了伤者,这名男子洗劫了毫无反抗能力的受伤女子,但又不忍让女子伤重而亡,于是报了警后离开。但事件的经过被附近的监控摄像头拍摄下来,于是警察成功的抓获了这名男子,并予以起诉!最后在经过长达四周的激烈辩论和商讨后,法庭做出该男子无罪释放的判决。当时法官给予的判决宣言是这样陈述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脆弱和阴暗的一面,对于拯救生命而言,抢劫财物不值一提。虽然单纯从法律上说,我们的确不应该为了一个人的善行而赦免其犯下的罪恶,但是如果判决他有罪,将会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极度负面的影响!我宁愿看到下一个抢劫犯拯救了一个生命,也不愿看见奉公守法的无罪者对于他人所受的苦难视而不见!所以从表面上看,今天法庭不仅仅是单纯的赦免了一个抢劫犯,更深远的,是对救死扶伤的鼓励,是对整个社会保持良好风气的促进传承。

笔者的评论:
彭宇一案,双方都没有证据,难以判定是非,此时法院不仅应该讲理,更重要的是应该保护弱者。彭宇强、老人弱,判彭宇有罪,符合保护弱者原理。但法院本应强调无罪推论,而南京法官说的话显然是有罪推论,不妥。关于法院判决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比利时法院显然很注意。日本法院也很注意社会影响,当名人犯罪时,日本法院判得特别重,理由就是名人社会影响大,必须重罚才能端正社会风气。然而美国法院却强调法律的公正性,有一位美国法官说道,法官必须按照法律公正判决,不应考虑任何人的情绪,包括社会情绪。他个人从不看报纸,以避免受到社会影响。九十年代时美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O.J.Simpson杀妻案,因为证据不足被判无罪,引起社会大哗。

法律不是万能的,站在法律背后的,是善良、诚实的社会公德,大家都讲公德,才能有公正的法律审判。如果不讲公德,在法庭上瞪着眼睛说假话,再完备的法律都没有办法。彭宇一案的原告被告双方,肯定有一方在法庭上说了假话,欠缺最基本的人类公德。该案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众所周知,连春节晚会上都有一个小品节目,都源自彭宇一案。到底应该怎样判案,大家来评论吧。
(张又普初稿于2014年10月4日)

本文附有2份插图,还有简体字和正体字两种版本,如果想要图文并茂的pdf版,请电邮”wahaha_us@yahoo.com”。

资料链接:
彭宇案:https://baike.baidu.com/item/彭宇案/10702516
https://news.qq.com/a/20170616/014185.htm
Simpson杀妻案:https://baike.baidu.com/item/辛普森杀妻案/8085815?fr=aladdin

发表在 未分类 | 留下评论

历史人物陶里亚蒂

历史人物陶里亚蒂

帕尔米罗·陶里亚蒂(Palmiro Togliatti),1893年3月26日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1921年成为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1926年开始出任意共总书记,1944-1946年任意大利副总理,从1948年开始任意大利众议院议员,1964年8月21日在苏联雅尔塔病逝。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中苏两党发生了一场大论战,双方都声称自己是正统的共产主义继承者,对方则是共产主义的叛徒。对于这场共产主义内部的分裂,西方国家一贯的态度是:隔山观虎斗。那时中国共产党曾发表过九篇批判苏共的公开信,简称九评,相信大家都有印象。除了“九评”之外,还有许多重要文章,196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论陶里亚蒂同志同我们的分歧》,这是由邓小平等人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写出来的。不久之后又发表了《再论陶里亚蒂同志同我们的分歧》,这是由陈伯达等人写出来的。这两篇文都得到了毛泽东的认真修改,足见当时陶里亚蒂在国际共运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我就是由那个时候才知道他并开始关注他的。前不久我从网上下载了上述两篇文章,重新又认真地阅读了一遍。

陶里亚蒂到底和中国共产党有什么分歧,值得人民日报大书特书呢?简单地说就是一句话:暴力革命。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全都深信暴力革命是共产主义的实质和基本原理,否认暴力革命就是否认共产主义。陶里亚蒂虽然也曾经信仰和经历过暴力革命,但在二次大战之后却发生了变化。他认为二次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有了巨大的变化,与马克思、列宁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不能照搬他们过去的理论。他认为,暴力革命理论已经过时了,今后的时代应该是和平共处的时代,应该是民主选举,人人平等的时代。把他的话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不要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教条,不要搞两个凡是,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发展经济,改革开放,与时俱进,要为全体人民谋福利,而不是为某一个特殊的阶级服务。他的这番理论对国际共运影响极大,成为当时修正主义的世界首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有幸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人物。

六十年代的中苏大辩论已经结束了50多年,今日重新回顾一下历史,重新阅读一下当年的文章,令人颇为感概。
(张又普初稿于2014年9月27日)

本文附有1份插图,还有简体字和正体字两种版本,如果想要图文并茂的pdf版,请电邮”wahaha_us@yahoo.com”。

后记:对“九评”和陶里亚蒂感兴趣的人,请参照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九评苏共
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9/107423/157763/9449126.html
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9/107423/157763/9449362.html

资料链接:
帕尔米罗·陶里亚蒂:https://baike.baidu.com/item/帕尔米罗·陶里亚蒂/4448175?fr=aladdin
九评:https://zh.wikipedia.org/wiki/九评苏共
论陶里亚蒂同志同我们的分歧:https://wenku.baidu.com/view/27a37822482fb4daa58d4bfe.html
再论陶里亚蒂同志同我们的分歧: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9/107423/157763/9449362.html
邓小平:https://baike.baidu.com/item/邓小平/116181?fr=aladdin
陈伯达:https://baike.baidu.com/item/陈伯达/2299433?fr=aladdin
马克思:https://baike.baidu.com/item/卡尔·马克思/158728?fromtitle=马克思&fromid=161976&fr=aladdin
列宁:https://baike.baidu.com/item/列宁/30258?fr=aladdin
斯大林:https://baike.baidu.com/item/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8676088?fromtitle=斯大林&fromid=166439&fr=aladdin

发表在 未分类 | 留下评论

第二次伊拉克战争

第二次伊拉克战争

2003年3月20日开始,美国出动12万军队进攻伊拉克,战争爆发大约三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顽强抵抗。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数以百万计的伊拉克军队则就地溃散或向美军投降。

战争爆发前和战争期间,美国各大媒体均派出随军记者,不停地报道前方战事,各大电视台均长篇累牍地作以详细报道。美国电视台甚至介绍了参战美军的部队番号,人员和装备,军队的配置,以及今后的作战计划。当我看到这些电视节目时,心里阵阵发笑,这是打仗吗?有这样公开自己的军事机密的吗?这能叫战争吗?这似乎不是打仗,而是打猎。试问,二次大战日美海战时,美国人敢不敢公开自己航空母舰的位置?伏击中途岛日军四艘航空母舰之前,美军敢不敢公开自己的作战计划?那才是真正的战争。

看看这些美国的公开电视报道,就可以知道这是一场力量极为悬殊的较量,就如同是一位20岁的小伙子和一位7岁的小男孩打架,就如同当年几百名八国联军士兵与上百万义和团拳民交战。这里用不着什么高级军事专家,一般有点军事知识的人都能判断出来:伊拉克不是对手。面对这样一场显而易见的胜负,一位中国的最高水平的军事专家却预言说,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双方将会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令人错愕不已。

怎么描写我的心情呢?前不久(本文初稿于2014年9月)世界杯足球赛,德国军团获冠军,比赛之前如果要预言德国、阿根廷谁获胜,那是很困难的事。预言对了是运气好,预言错了很正常,因为双方势均力敌。但如果有人组织一批小学生,成立一个足球队,与德国军团交战,请预计结果如何?如果有一位预言家说,这将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列位看官将会有何感觉呢?如果这位预言家仅仅是一位半道球迷,相信大家都只是莞然一笑而已。但如果这位预言家是某国国家足球队的总教练,大家又会作何感想?由这样的人来执教国家足球队,人们能放心吗?
(张又普初稿于2014年9月19日)

本文附有2份插图,还有简体字和正体字两种版本,如果想要图文并茂的pdf版,请电邮”wahaha_us@yahoo.com”。

资料链接:
中途岛: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途岛/63732?fr=aladdin

发表在 未分类 | 一条评论